逐綠二十載丨“碳”尋龍港綠色寶藏 剩菜剩飯也
2025-08-25
今年是“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提出20周年。多年來,龍港深入踐行“兩山”理念,堅定不移走生態優先、綠色發展之路。
浙報集團溫州分社聯合龍港市融媒體中心推出《逐綠二十載》欄目,聚焦龍港實現經濟發展和生態建設雙贏的生動探索與實踐。
這個夏天,藏身于龍港新城產業集聚區的一處文體公園人氣頗高:白天接待來自各地的研學團參觀體驗;夜幕降臨后,附近廠區的工人或相約前來運動,或帶著過暑假的“小候鳥”來玩耍消夏。
公園就位于龍港市循環經濟產業園內——這是溫州首個集資源再生循環利用、科研和生產、環保宣傳及居民休閑娛樂于一體的環保循環產業園項目,主要任務是將城市污水及各類固體廢棄物轉化為可再生資源,又可滿足周邊市民體育健身、參觀游玩等需求。
深刻理解“雙碳”目標的戰略內涵,必須堅持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龍港將增綠減碳的理念融入日常生產與生活之中,積極探索構建多廢協同處理產業鏈,以發展循環經濟推進“無廢城市”建設,更為溫州強城行動注入澎湃的綠色活力。
撤鎮設市后,龍港人口不斷集聚,產業持續擴容,尤其作為印刷業和禮品業重鎮,每日要面對2000多噸固體廢棄物的“壓力測試”。
“原有的環保基礎設施保障能力難以滿足城市發展需求。”龍港市自然資源與規劃建設局黨委委員陳民星坦言。
一邊是全國首個“鎮改市”改革試驗田,面臨基礎設施快速革新帶來的垃圾處置難題,亟待破局;一邊是溫州市公用集團持續深化公用事業一體化改革作為惠民利企的重要一招,向“綠”聚力,賦能環保板塊新發展。在雙重改革的合力下,占地248畝的龍港市循環經濟產業園應運而生,由溫州市公用集團所屬環保集團負責投資建設運營。
“產業園項目明確了‘雙近零排放’理念,也就是‘污染物’和‘碳’兩個指標近零排放。”環保集團黨總支書記、董事長、總經理翁獻明介紹,選址新城產業集聚區,亦綜合考慮能源循環、安全環保、產業發展和社會效益等因素的結果。
明確了“垃圾去哪兒”,如何實現“廢物變資源”?龍港市循環經濟產業園在規劃初期便考慮設施之間的功能銜接、資源與能源循環,合理布局再生水廠、固廢焚燒廠、污水污泥及排水管渠污泥處理廠、餐廚垃圾處理廠、建筑垃圾處理廠及危廢轉運平臺和綠植垃圾及一般工業固廢處理廠。這些設施共同構建起“水、電、熱”綠色循環鏈,實現“物料循環、能量回收”協同處置效應。
傳統環保基礎設施多呈“點狀分布”,如單一污水廠、垃圾焚燒廠等,整體協同不足。“從城市發展角度,每個項目都不可或缺,與其分塊建,不如建在一起。”陳民星表示,這既實現了土地集約利用,又發揮了龍港“大部制”的優勢,在土地報批、環保審查等方面釋放政務服務效能,“園內廠站共享管網、道路、能源線路等配套,也減輕了建設投入。”
龍港這一超前布局,亦精準契合相關部委提出的“建設‘多位一體’的綜合處置基地,推廣靜脈產業園建設模式”的指導意見。更重要的是,集群化建設,集成化運營,也為“吃干榨盡”各類廢棄物,實現資源效益最大化提供了先決條件。
作為首個投運項目,餐廚垃圾處理廠自2022年起全面接管龍港市的餐廚垃圾收運處置工作。目前擁有餐廚垃圾收運點1052個,收運線條,覆蓋全市各社區、機關企事業單位、學校、大型酒店等,每天定時集中收運餐廚垃圾50余噸。
“每天的處理量相當于十幾頭大象的重量。”在餐廚垃圾處理廠,工作人員指著廚余破碎工藝設備介紹說,收運車完成卸料后,餐廚垃圾經過大物質分選、精分制漿、高溫蒸煮、除砂除雜和三相離心等工藝后,最終轉化為水、渣和混合油脂。
其中,水、渣進入厭氧消化系統發酵后產生沼氣用于產業園內部能源循環利用,產生的沼渣經分離和干化工序后外運焚燒,沼液可與再生水廠做碳源協同,減少藥劑投加量;產生的混合油脂通過市場競拍的形式售賣,可制成價值更高的生物柴油、航空燃料等,不僅有效解決餐廚垃圾帶來的環境問題,還實現資源的高效回收利用。
今年初,這項“預處理+中溫濕式厭氧+沼氣綜合利用”核心處理工藝,還成功入選國家發展改革委《綠色技術推廣目錄(2024年版)》。
經過處理的污水,也能實現“再就業”。來到園區內再生水廠,數字化監管平臺顯示當前日處理規模達12萬噸,主要收集處理市政污水和園區內生產廢水。采用改良多段AO工藝,其再生水出水標準達到浙江省清潔排放標準(準四類),除了供給再生水廠設備沖洗、車間清潔及廠區消防系統,還為餐廚垃圾處理廠提供除臭設備用水和地面沖洗用水,并作為產業園內濕地景觀、綠化澆灌和建筑垃圾廠除塵噴淋水源,累計已為產業園節水超3萬噸。
如今,每天還有1萬噸再生水注入產業園周邊發電廠作為工業冷卻用水,以降低企業用水成本。“未來,再生水還將用于龍港市河道生態補水、市政消防用水及園林綠化等多元化場景,預計每年可減少珊溪水庫開采4000萬噸原水。”現場工作人員介紹道。
在建設層面,項目團隊攻克深基坑開挖、超限梁施工等難題,為同類項目提供可復制的“龍港經驗”;在運營層面,以市場化運作實現“環境治理費+資源收益”的可持續模式,讓環保項目既“叫好”又“叫座”;“吃干榨凈”的理念革新亦推動越來越多當地企業探索“廢料再利用”,讓循環經濟成為城市發展的新標簽。
結合城市長期發展,產業園在協同規劃污水處理、餐廚處理、固廢焚燒等環保設施的同時,整體采用花園式設計破解“鄰避效應”,打造水文化體育公園、研學基地等公共空間。
“剩菜剩飯經過處理會變成生物柴油,可以給汽車加油!”“用過的臟水處理過后可以給綠化帶澆水!”“裝修時拆下來的磚塊可以做成井蓋,蓋住下水道!”……在再生水廠內的零碳研學基地,來自龍港市第五小學的孩子們參觀污水處理區,看設備運轉、聽工序講解,連連驚呼“太神奇了”,“原來經過正確的處理,平時丟掉的垃圾也能再次發揮作用。”
將“減污降碳·循環再生”理念融入教育實踐,園區打造了環保零碳研學基地,通過互動游戲、互動投影墻、環保宣教片等形式,融合污水、餐廚、固廢等廢棄物處置知識科普與“雙碳”宣教功能,為公眾提供全方位的體驗式情境教育。
再生水廠二層也被巧妙利用,打造成超2萬平方米的水文化體育主題公園,擁有足球場、籃球場、網球場、輪滑場等體育設施,并設有景觀瀑布、茶座區、多功能活動區及兒童游樂區。
“門口登記下就能進,方便得很。”今年暑假,公園免費向公眾開放,持續時間至晚上9點,每天前來鍛煉的附近企業員工絡繹不絕。
奮戰三季度,產業園迎來建設提速新階段。眼下,固體廢棄物循環利用處置中心項目(一期)已全面進場施工,預計2026年底完成設備安裝,2027年6月投入試運行。屆時,園區“物料循環、能量回用”的綠色低碳循環將完成閉環。
據介紹,產業園全面投運后,預計每年可“吃掉”城市污水約4380萬噸、COD污染物排放量1.6萬噸、各類城市固體廢棄物30萬噸;“吐出”可回收利用油脂約1500噸、資源化產品20萬噸。此外,每年還能為城市節約用電量約6500萬千瓦時、節約用水量約52萬噸,年發電量達6500萬千瓦時,相當于2萬戶4口之家的一年用電量。
城市生態環境質量與人民群眾獲得感、幸福感息息相關。未來,隨著更多項目落地,龍港市循環經濟產業園將推動資源循環利用向更高層次邁進,成為龍港建設“無廢城市”的核心引擎,為城市綠色未來增添濃墨重彩的一筆。
主辦單位:中國新聞社浙江分社 地址:浙江省杭州市文一西路1199號中新大廈11樓 郵編:311100